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已有以下省开通了 中国企业网_中国企业全球门户网站 分站 申请开通分站
客服电话:0527-8637962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全面放开也得慢慢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16   来源:ldkow   作者:ldkow   浏览次数:5
核心提示:最近疫情数据高涨,各地又有各种声音出现。有些趋势已经隐隐成型。所以我也想讲讲疫情的未来了。目前的趋势这两天各地新增病例数据不断上涨,引发了更广泛的封控和静默。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动态清零得到的民众支持正在下降。既然封控措施往往需要寥寥几名社区工作人员来管理几千上万人的社区,那么民众

最近疫情数据高涨,各地又有各种声音出现。有些趋势已经隐隐成型。所以我也想讲讲疫情的未来了。

目前的趋势

这两天各地新增病例数据不断上涨,引发了更广泛的封控和静默。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冲突。

我们可以看到,动态清零得到的民众支持正在下降。既然封控措施往往需要寥寥几名社区工作人员来管理几千上万人的社区,那么民众的支持度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封控政策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防疫手段也在逐步放松。从六月底的7+3到现在的5+3,从大规模集中隔离到现在走向居家隔离。可以看到,现在防疫的目标,是在避免疫情失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持经济运行。

很多迹象都开始说明,变化正在发生。比如今天的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与会官员第一次都没有戴口罩。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明年第二季度可能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就是这最后十里最难走。

我们首先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走这最后十里。能不能现在就开放?

为什么我们还要等

我国的防疫策略,从疫情在国际上传播开之后就相当明确了,那就是用清零政策来拖延时间,直到有合适的医药条件出现。

2021年时,我国曾大力推广疫苗接种。当时的预期是,当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了新冠疫苗后,就能在社会中形成群体免疫,从而保护那些由于身体状况不太能够接种疫苗的人(包括婴幼儿)。

到2021年底时,这一策略就不太能实现了。因为新冠的变异速度超乎了大家的想象。

2021年底出现的奥密克戎变种,可以逃脱当时所有疫苗的防御能力。

2022年中,海内外的医药工作者试图快速研制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现代疫苗研发速度的顶峰体现于美国针对奥密克戎BA.4和BA.5的二价疫苗。这种疫苗只经过了短短3个月的研发就光速上市。这是史无前例的,为了达成这样的速度,这种疫苗甚至只在老鼠上做了实验,而没有经过人类的临床试验,就推向了市场。

然而新冠病毒跑得更快,仅仅两个月时间,也就是在二价疫苗推出之前一个月,就已经有很多新的变种出现,它们对于BA.4和BA.5感染所造成的免疫力具有极强的逃逸能力。这意味着,二价疫苗在推出时,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预防传染。

说个题外话,从香港的数据看,当打过三针疫苗之后,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预防传染、重症和死亡的能力就没有显著差距了。所以,有些寄希望于复必泰疫苗能有奇效的朋友,还不如现在就去打第三针灭活疫苗,副作用发生的概率还更小一些。

因此,2021年的疫苗路线,已经不可能实现群体免疫了。很多坚持到2022年的国家,也在这一现实面前放松了疫情管制。

那么我们又在等什么呢?

尽管这一年磕磕绊绊,但医药的进展仍在发生,很多已经到了快要开花结果的时候了。这是值得等待的。

首先,国产版Paxlovid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Paxlovid确实证明对治疗新冠有极大的价值。之前它一个疗程的价格要2300元,这是我国民众和医保体系都支付不起的。但最近有可靠的消息说“国产版”Paxlovid已经开始了临床试验。按照我国制造业的能力,大概率可以把国产版Paxlovid降到300元或更低,使得一般民众也吃得起,吃得到。这可能能够减少40%或更多的死亡人数。但是临床试验和扩大产能都需要时间。我们明年转向开放时需要的不是数万盒,而是数亿盒药物,是几倍于目前辉瑞年产量的。

第二,吸入式新冠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我国前沿生物的FB2001在11月27日获准进入第二、三期临床试验。在动物试验中,它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呼吸系统的病毒载量,有效治疗新冠感染。虽然还要看后续进一步的验证结果,但如果有效的话,也是能够救下大量人命的药物,尤其是针对儿童和老人。它的临床验证可能还需要两到三个月。

第三,很多吸入式/鼻喷式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一些(比如康希诺的吸入式疫苗)已经上市。

吸入式疫苗更有利于在呼吸道建立免疫能力,按照目前的病毒变异速度,它有可能比注射式疫苗更能预防传染。但目前尚无针对最新病毒变种的大规模的验证结果。近期国内有数万人接种,随着疫情在国内低速蔓延,可能数月后会有更全面的数据。

第四,新原理的疫苗正在研发之中。

2022年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团队联合福建师范大学欧阳松应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团队在重磅期刊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46)上在线发表文章。主要针对新冠病毒迄今为止未发生显著变异的蛋白质区域。与现有疫苗有理论方面的显著差异。

从动物试验看,该疫苗具有广谱的免疫效果。包括Alpha、Beta、Gamma、Delta、Lambda、Mu、及Omicron亚谱系 BA.1、BA.2、BA.3和BA.4/5。这是目前最具希望的疫苗。

目前刚完成了动物试验,正在筹备临床试验。这款疫苗要上市,即便后续验证都十分顺利,也至少要半年时间。

其他还有诸如吸入式单抗(如F61鼻用喷雾剂)等药物,也在最后的试验之中或已经上市。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新原理的疫苗之外,阶段性的医药准备大概率也是要三到四个月才能就绪。所以,大概率是明年四月时才能达到相对充分的医药准备。这可能是两三百万人死亡和小几十万人的差异。

当然,有朋友会认为现在新冠的症状已经很轻微了,根本不需要等待这些医药准备。我认为这并不客观。

不要错误估计了未来

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还没有恢复,反而持续下降。这意味着美国人平均上的死亡年龄比疫情前是要提前的。多次感染者往往面临免疫力下降的局面,于是常会有其他的并发感染(如流感、RSV等),这是今冬美国和加拿大儿科医疗挤兑的主要原因。目前加拿大挤压了25万台儿童手术无法完成。

英国引以为傲的医保系统NHS在疫情反复爆发之下也举步维艰。英国有超过700万人因为各种病症等待住院治疗,但因为长期医疗挤兑而不能得到治疗。这个数字自从疫情开始以后就一路上涨。

更不要提各国的超额死亡人数了。由于大量国家都缩窄了“新冠死亡”的标准,以至于经常有60%~80%的超额死亡人数“无法解释”。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的外国朋友朋友没事,就没事了。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大概率是50岁以下,打过2~3针疫苗的。你的重症和死亡的概率应该是低于万分之一。

我们每个人能够保持密切交往的,往往不超过150个人,认识的人可能也就一两千人。其中你实际认识的得过新冠的人,估计不超过100人。所以你周围与你类似的朋友没有出现因为新冠而病亡,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两千次方,大概是81%,一百次方大概是99%)

但是,放在全中国来说,如果死亡率是万分之一,就有14万人。你我这样的人因新冠而病亡,虽然未来这样的情况概率很小,但绝对数量并不会少。而未打疫苗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病的年轻人、中年人,死亡率可能是这个的几十、上百倍。所以如果现在就全面开放,全国可能随时有上百万人处在死亡边缘——尽管你现在认识的人可能一个都没事。

按现在的情况,如果没有更好的医药条件,出现医疗挤兑几乎是必然的事情。本来可以救得活的重症乃至普通型患者因为医疗挤兑而死亡,也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多等一阵子。

如果有的人说,我国的出口扛不住国际旅行限制了,经济扛不住封控了,我国的政府财政扛不住长期大规模核酸了,所以必须要开放。这我完全可以接受。人力有时而穷,我们这个时代终归有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终归有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但我不接受说,因为这个病毒现在不杀人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开放。发达国家的各种数据——从超额死亡到医疗挤兑,都不支持这种说法。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的一段时间是最难熬,也是最容易失控的。虽然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完美解决,但我们起码可以再坚持几个月时间,等待一下最后可能的医疗进展,尽可能救下更多的人吧。

 
关键词: sdf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打赏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xxxxxxx",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找订单|找工厂|看款下单|全国市场|产业资讯|关于我们|联系我们|付款方式|积分换礼|原创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