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愈演愈烈的花西子李佳琦事件,让很多人觉得就是因为李佳琦说错话了,算是一个舆论公关问题。然而,恰恰相反,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舆论公关问题,而是一个品牌底层逻辑的问题,甚至这个问题不是花西子独有的,而是整个国货品牌大部分都会经历的,这是必经之路。
我们国货品牌长期以来生存在流量红利渠道红利的泡沫当中,比别人更擅长抓取新流量、新渠道——但往往吊诡的是我们国货品牌,总以为是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做得好,所以才取得成功的。尤其是很多中高端价位的国货品牌,会有这种错觉,老觉得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好,所以才生意增长。
这个里面其实有巨大的逻辑谬误。
实际上回头再看自身品牌的用户数据,再仔细复盘我们国货品牌的品牌资产健康度、再好好复盘一下我们的用户心智就会发现,我们可能真的就是卖货了。
当然卖货也会“水过留痕”,只是这个痕迹不够大、不够深、不够专业,而且并不一定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品牌想留下来的。往往品牌在办公室里憋了半天思考出来的高端定位策划,实际上在用户心智那里,可能就是薅羊毛而已。
所以今天花西子李佳琦踩雷只是个普适性案例。
花西子再次给我们全行业的同仁们做了一次经典案例——这压根不是舆论问题,而是品牌的根源性问题。这里面当然有各种复杂因素,不乏有同行互搞,但核心还是要看自己,我们今天做品牌永远要精进的是我们自己的品牌专业基本功,而不能只怪外面,因为别人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以及,万一别人说的是对的呢?
要回到HBG系统品牌方法论的底层逻辑:先基于用户洞察,回答清楚品牌资产的核心问题:
我们的品牌到底是面向什么样的用户?激发什么样的用户需求?激发什么样的用户善意或者恶意?这才是我们做品牌的创始人应该深度思考的内容,这才是创始人应该放在心间的第1号品牌战略选择问题。
创始人应该操心的,不是那些日常执行和流量渠道战术技巧而已,那些东西都可以让优秀的团队来去协助创始人想明白和落地执行,但整个公司架构当中,创始人可能是唯一一个有权力去定义品牌用户关系的。
所以创始人,更要珍惜这个“定义品牌用户关系”的独特权力,这个权力很大,责任也很大,定义不科学、定义不专业,就可能影响的是团队上千个工作岗位、上千个普通家庭。
回想我们很多国货品牌当初创业的时候,是不是说等有钱了就投入在产品研发当中?等有钱了就投入在基础研究当中?等有钱了就投入在用户关系的维护当中,但很多品牌赚钱之后,就开始把用户抛之脑后,变得高高在上。
所以回归到品牌本质,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做好基础功,别忽悠用户。
用户虽然在个体,是非理性的,在短时间是非理性的,但在集体又是理性的,在长时间段又是理性的,你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爆雷舆论事件背后,其实就是用户在用他的理性和非理性去验证一次又一次的客观规律,也叫天道。
所以今天我们做品牌一定还是要回归到正道上面,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品牌基础工作。
什么叫做品牌基础性工作?
这个真是老话重谈,但人们都喜欢复杂精巧的模型、要么就是三板斧就成功的捷径,很少有人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性工作。所谓品牌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我们今天做企业一系列从头到尾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始于用户洞察,又通过品牌资产的塑造以及大单品的规划,再通过品牌优质内容体系大渗透到用户心智当中去,从而才能达成生意增长和心智增长。
这些工作因为是基础性工作,导致很多人不喜欢做也觉得浪费时间,所以总喜欢搞一些花样,用促销用氛围感去忽悠用户,结果会发现自己走的捷径,最终还是要绕回去正道,还是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兢兢业业做好品牌基础性工作当中,可能让内行人觉得最有花样最高级的一个板块,就是品牌战略,然而品牌战略如果你花样百出的去做,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基于品牌,用户底层逻辑去做,你就会发现依然还是花架子,压根没有实际用处。
什么叫品牌战略选择?
搞了半天套路技巧可能对我们实战派都没有用,最后才会发现,创始人的初心和原点、创始人对于品牌用户关系的基本界定,创始人对于品牌底层逻辑的深度认知,才是最核心的品牌战略。
说回到这一点,又会反省一下我们创始人自己,到底我们的初心和愿景是什么?我们真的是为了解决一个社会问题?解决一个老百姓的需求痛点?还是我们只是钻了一个品类空子?钻了一个商业模式的空子?抓了一把营销渠道的红利?这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差异,表面很多人都可以冠冕堂皇的说一通,但最后落地行为都是由人初心所决定的。
李佳琦事件还未平息,东方甄选直播间踩雷事件、某头部护肤博主被质疑专业度等等现象频发,连动着整个博主圈也受到了很大关注,用户纷纷开始追溯博主的收入、含金量等等,消费者对于博主的信任度集体下滑,而那些曾经默默无闻坚持做好每一场直播、讲到位每一个产品的直播间、博主反而被重新种草,被博主默默推荐的品牌也被重新“挖出来”。
这些现象,表现看是消费者越来越专业之后对于博主的选择发生了变化,本质是品牌日复一日从把小事情做到位积累的品牌心智、品牌体系化建设与优秀博主的双重奔赴。
选择高流量的博主是很多新锐品牌起盘占据最大预算的行动,可以带来瞬间的曝光,再通过品牌自营渠道和私域承接流量快速完成转化交易。通过与头部博主的共创也可以快速让单品出圈。
而这背后往往踩了几个误区,导致生意结构很脆弱,经不起风浪:
首先,把产品上市/产品上市campaign误认为集中性的投放曝光,没有让品牌战略先行。
HBG品牌研究院一直强调,品牌大战役不是碎片化执行,或者用力过猛的“散点”工作,而是基于一个清晰的品牌目标,一套清晰的品牌策略,一套体系化的品牌打法,设计用户洞察、产品配合、线上线下营销、内容、用户运营等等一系列的组合拳。如果只是单一的散点,相当于把品牌的命脉交给了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
其次,把产品的卖点、博主背书误以认为品牌资产。
HBG校友们应该已经非常了解品牌资产的重要性,也都学着落地,但又往往被市面上的一些乙方或者创意公司影响,把品牌定位、产品差异化、产品卖点、背书归纳为品牌资产的重头戏。这是大错特错,品牌资产是一个体系化,一共有6大核心工作、3大板块落地,我这里不赘述,核心是品牌资产是根基是DNA,是指引品牌营销、内容输出、产品开发、渠道渗透、甚至研发供应链的一套指引。
其三,把流量运营误认为大渗透。
大渗透的前提是我们有清晰的品牌战略和营销策略,大渗透是路径不是结果,流量是工具也不是结果,结果是围绕用户需求的品牌心智,一切不利于满足用户需求的、一切对于品牌心智没有长期运营作用的“流量动作”,都只是巧劲,经不起长期的生意发展。
最后,要非常清晰一个底层逻辑:博主与品牌不是渠道关系,而是品牌与用户关系的镜子。
博主的选择,背后其实是一个品牌的选择,选择跟什么样样的博主合作、通过什么内容形式合作,意味着品牌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成长路径,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的品牌在同一个博主的推荐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的原因。所以我们的创始人、操盘手,一定要非常清晰我们品牌是谁、我们品牌的用户是谁、我们品牌能提供什么优越的价值承诺、我们如何大渗透到用户心智——这四大基本问题,梳理好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做好每一件小事、日拱一卒、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日复一日的大渗透,切不可唯流量为王。
关于如何在品牌大战役时代规划好自己的品牌战略这一命题,将会在10月场《品牌战略与多品牌专题》2日闭门课进行系统解读。
HBG年度私教闭门课已进行完
1. 2月上海场《产品体系化创新专题》
2. 5月杭州场《用户洞察体系化专题》
3. 6月杭州场《从用户洞察到品牌增长》
4. 7月深圳场《品牌资产体系化专题》
5. 8月上海场《品牌内容体系化专题》
即将进行10月上海场《品牌战略与多品牌专题》2日闭门课
10月14-15日@上海
《品牌战略与多品牌专题》
2日全天X 5大板块系统私教课X3大品牌游学嘉宾X创始人闭门研讨会
第一日
板块1《必修课:打造品牌体系化的前提与6大核心工作》
板块2《专题课:解读品牌战略规划BSM模型的底层逻辑》
板块3《专题课:拆解品牌战略规划的4大具体落地步骤》
板块4《专题课:从单一品牌到多品牌的路径、策略、踩坑误区》
【创始人闭门研讨会】
这是HBG过往私教课的固定环节,也是非常坦诚高价值的探讨机会。每个人根据课程内容,分享自己企业过往实战踩坑、以及经验教训。HBG校友们&嘉宾共同研讨,坦诚交流,群策群力。
内部视角+外部视角,共同帮助品牌复盘坦诚交流各自遇到的问题、教训与经验深度交流未来行业趋势、以及风险群策群力,最终形成适合自我品牌的方案第二日
板块5《专题课:拆解宝洁等全球化集团的多品牌管理的精髓、启发》
《嘉宾分享:珀莱雅组织战略总操盘手分享战略与组织转型》
《嘉宾分享:宝洁总裁分享品牌战略与多品牌管理》
《嘉宾分享:新锐品牌创始人分享多品牌管理实操》
2日全天X5大板块私教闭门课X品牌游学闭门分享。依然是小型、深度、闭门形式,不仅是单向输出,更是双向学习。本次私教闭门课依然还是和品牌游学一起,本次游学特殊安排,3位来自不同企业的嘉宾,会从不同角度分享品牌管理实操经验
企业1:珀莱雅组织战略总操盘手人周老师——分享战略与组织转型企业2:宝洁总裁Candy——分享成熟品牌如何管理企业3:新锐品牌OOO&羊织道创始人——分享新品牌如何管理- 限量报名 -
为保障HBG私教小班的纯粹性以及高质量交流氛围,报名需审核,联系HBG校友会负责人可可(HBG_keke),发送关键词【年度私教】,提前占座。